原创 刘晓博
当美国银行股跌得“爹妈不认”的时候,中国的银行股涨得“爹妈不认”了!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比如超级大笨象工商银行的A股走势,是这样的:
中国银行的走势是这样的:
建设银行的走势是这样的:
农业银行的走势是这样的:
四只大笨象都狂飙突进起来,其他中小盘的银行股可想而知,大多数也都涨的不错。
投资者可能非常懵逼:这些千年不涨、稳如老狗的银行股,为什么今年突然换了模样。
如果你一直看本号,应该记得早在2022年12月28日,我在“关于2023年的23个预测”中,就重点谈到了“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”给央企股、银行股带来的机会,并认为这“可能是未来2年最重要的投资机会之一”:
最近几个月,我多次在专栏和语音课里分析过“中特估”的意义和机会,一些读者还质疑我:对有形之手的作用估计太高。
其实,无论是中国还美国,重大投资机会都是在有形之手(政府)和无形之手(市场)的博弈中产生的,这好比两条快速流淌的溪流,当他们交汇的时候往往激起令人惊叹的浪花。
比如2020年4月,当美国陷入疫情的时候,美联储开始无底线放水,让美国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飙升到史无前例的25%,于是我们看到美股在连续闪崩之后,狂飙突进、疯狂上涨。美国很多地区的房价,也迅速上涨,甚至翻倍。
所以,你很难说疫情到底带来了灾难还是机会,很多人就是在疫情之后的大放水中发财的。
寻找投资机会的时候,一定要站在驾驶员的位置思考未来,而不能站在乘客的角度。
现在很多乘客觉得车越开越慢,快停下来了(通缩)。其实驾驶员在千方百计解决问题,只是目前处于爬坡阶段,轰油门产生的能量要首先转换为势能,所以看起来动能不足(疑似通缩)。
股市也是如此。中国股市的几次超级大机会,都跟“驾驶员”要解决重大问题有关。
比如建立股市,意味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,于是在1990年代初带来了超级投资机会。解决股权分置(2005年),带来了2006年到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。
2015年的牛市,是因为急于推进IPO注册制改革。由于操之过急,那场大牛市后来夭折了。
2023年的机会,来自注册制改革完成,国家要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,也就是要从以间接融资为主的“印钞票的时代”,迈入以直接融资为主的“印股票的时代”引发的,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个重大命题:土地财政出现了拐点,地方债务压力日益沉重,需要突围。
是的,需要突围。
所以我之前做过一期视频,主要是讲“债务问题严重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”。
世界就是这么奇妙,当问题(负面因素)积累到一定程度,必须彻底解决的时候,大机会就来了。
2023年就是如此。
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,就是用来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的。
过去这些年来,我们的股市一直歧视央企股、国企股(包含大银行股),给予的估值非常低。比如工农中建为代表的大银行,市盈率长期低于6倍,市净率低于0.5倍。
这意味着,每股净资产10元钱的银行股,往往只能卖3到5块钱。以至于部分银行的分红率,超过了中短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。
类似中石油、中石化等在国计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央企,估值也非常低。
熟悉证券市场的朋友应该懂得,当1只国企、国企股市净率低于1.2倍的时候,就失去了再融资能力。
再融资的时候,惯例是按照过去若干个交易日的平均价打8折,如果一个公司股价市净率低于1.2倍,则意味着增发价只能低于每股净资产,而这相当于贱卖国有资产,是很难被接受的。
所以,当工农中建这些大银行股市净率长期低于0.5倍,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通过股市再融资的能力。
银行其实是非常缺钱的,这一点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。
原因很简单:银行是高杠杆运作的企业,风险比较大,所以必须接受严格的监管,保持一定比例的资本充足率。
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比较复杂,大中小银行的要求也不尽相同,但有一点是明确的:你吸收的存款越多,需要的资本金越多。
假设一家银行被监管部门要求维持资本充足率为8%。目前广义货币M2的同比增速是12.7%,这意味着存款总额大致也是12%以上的增速。一家银行要维持其市场份额,存款增速也大致在12%左右。那么,这样银行要满足监管要求,其资本金每年增速也应该达到12%左右。
近年来,银行盈利增速明显放慢。到手的利润,还要给股东分红,剩下的才能补充资本金。而仅靠利润补充资本金是不够的,还需要发债。于是,银行每年补充资本金的压力巨大。
每年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时候,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新闻:几十家上市银行的利润,占了几千家上市公司总利润的40%以上!
大家想过没有:这种局面为什么能维持很多年,一直没有改变?是国家不愿意改变吗?而是无力改变。
因为上市银行基本上失去了再融资能力,每年的利润扣除必需的分红,还不够补充资本金,需要另外发债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压低银行业的利润,资本充足率怎样才能满足?
靠中央和地方政府持续投入吗?财政压力也很大!
目前全国规范的地方债余额大概在35万亿左右,但各种城投债余额超过了65万亿。下图是不计城投债的各省市债务率(政府债务余额/地方综合财力),表格来自“粤开志恒宏观”:
下图则是负债率(政府债务余额/GDP)最高和最低的40个城市(州、地区),未包含城投债:
可以看出,越是经济不太发达的省市,债务压力越大。
在人口红利终结、房地产出现拐点之后,中国的财税体制、增长方式都面临历史性拐点,需要改革、需要走上新路。
这时候,资本市场将发挥重要作用。发挥作用的突破口,就是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,解决资本市场歧视国企、央企的问题,让他们恢复再融资能力。
与此同时,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,从之前的“城镇化+大基建+房地产+银行贷款”变成“实体经济+科技创新+资本市场”的新模式。
换句话说,之前是印钞票的时代,未来是印股票的时代;之前财富发动机是城镇化、房地产,未来是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。
估值水平被长期压制的央企股、国企股、银行股,正好给这次改革提供了机会和突破口。刚刚建立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(个人养老金),恰好可以搭上便车,成为中国股市新的长期投资者、重要锁仓者。
过去几年,中国不断拓宽资本市场的跑道,搞了注册制,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,在上交所搞了科创板,对新三板做了全面改革,港股宣布接受特殊股权、亏损企业上市,甚至酝酿成立澳门证券交易所,这些都是为了经济增长方式、财税制度、地方债务问题、养老制度的大转型。
所以,2023年开启的牛市,可能会曲折反复,未必一帆风顺,但牛市一定会到来,只有到来,才能一揽子解决以下多个重大问题:
1、经济增长模式转型;
2、解决地方债压力、国企高杠杆压力;
3、用“股权财政”部分替代土地财政;
4、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(建立有稳定收益的第三支柱,同时让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也能挣钱);
5、分流居民投资过分集中在楼市的问题。
股市必须走牛,楼市必须回暖,如果你能用开车人的视角看问题,就必然得出这个结论。
【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】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