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明日报:战疫,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中
时间 : 2022-12-16 09:01:52   

“奥密克戎并不可怕,感染了也别慌张,居家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。”这是45岁的武汉居民肖劲辉的肺腑之言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肖劲辉的建议很有说服力。几天前,他感染奥密克戎后选择了居家治疗。如今,不仅自己痊愈了,而且同住的妻儿安然无恙,未被感染。

今天,我们身边有很多肖劲辉这样的人。

面对病毒,不再恐慌。从新冠原始毒株,到阿尔法、德尔塔、奥密克戎等变异株,我们对病毒有了更多科学理性的认识,掌握了更多防护知识,养成了更加健康的生活习惯,我们变得淡定从容,也更加强大。

每个人都是抗击疫情的主角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保护自己,就是保护家人,就是保护所有人。走出疫情阴霾,回归如常生活,我们仍然要做积极、乐观、健康、强大的人。

健康素养大幅提升

自己感染,家人却没事,肖劲辉是怎么做到的?

“我将自己单独关在一个房里,嘱咐妻子与孩子不要靠近。”这是肖劲辉感染后的第一反应。

他在媒体上分享道:“我住在单独的房间里,并且每天开窗通风至少半小时;妻子将做好的饭菜放在房间门口,待她离开后,我才拿进来吃;我戴着口罩上洗手间,快去快回,用后对洗手间进行消毒。”

家住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的周珊妮没有感染,但有着与肖劲辉同样的心态——淡定从容,每天跳半个小时的健身操,并提前网购了一些备用药。“心里踏实,没问题了。”周珊妮说。

“每次快递员上门,我都让他们把东西放在门口,等他们走后再去取。彼此不接触,这样既是保护自己,也是保护他们。”她说。

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的提升,是疫情暴发三年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。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多通风、一米线,这些习惯,早已渗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。吃饭时用公筷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、锻炼身体、营养均衡等健康行为,也越发成为共识。

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,202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.15%,比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提升3.98个百分点,增长幅度为历年最大。2021年,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增长到25.4%,提前实现“健康中国行动”提出的2022年阶段性目标。与之相应的是,这三年里我们扛住了一波又一波疫情的袭击。

消除顾虑去打疫苗

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,疫苗接种也不能少。

“打完疫苗出门就更放心啦!”76岁的江西景德镇居民姜华最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了新冠疫苗。打完疫苗,在休息区观察了30分钟,没有任何异常,姜华悬着的心落了地。

原来,姜华有多年的糖尿病,一直犹豫要不要打疫苗。医生告诉他,只要慢性病控制得好,处于稳定期,都可以接种疫苗。而且,看到身边不少跟他一样有慢性病的老人都打了疫苗,他终于不再犹豫。

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对于新冠病毒来说,同样如此。目前,我国全人群新冠疫苗完全接种率超过90%。其中,3~17岁达到97.5%,18~59岁超过95%,在全世界处于较高水平。

如此大规模的疫苗接种,降低了人群暴露风险,更极大防止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,成为我们对抗疫情的一个有力屏障。

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,疫苗接种也要持续跟上。近期,《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》《新冠病毒疫苗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实施方案》等相继出台,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。

这几天,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新冠疫苗接种点又多了不少人。“前段时间接种量一直保持在每天20人左右,政策调整之后,每天达90人,最多的一天有120多人。”紫竹院街道疫苗专班工作人员孟繁星说。

据孟繁星介绍,这些接种人群中,老年人比例较高,其他年龄段也不少。以前接种第三针的老年人比较多,现在第一、第二针的接种也逐渐多了起来。“尤其是第一针的接种提升量比较大。”孟繁星说。

传递健康传递信心

“最好的医生是自己”,“我们不仅要成为自己的‘医生’,更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”,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为《新冠病毒个人防护与健康手册》作序时的殷切之语。

12月13日,广州市相关部门发布并向公众免费发放了这份手册。手册内容基本涵盖了新冠病毒、个人防护、健康安全的方方面面,配上漫画,小朋友爱看、老人家喜欢。

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、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,离不开疫情暴发三年来持续加大的健康科普。

这些天,你一定看到了不少“指南”,用药的、居家防护的、从“阳过”到“阳康”的……细致周到、即学即用。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就接连在媒体上讲了几次,她提醒家长,孩子发烧时一定要科学用药!

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。

王荃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。2020年2月,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公室组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,来自健康教育、临床医学、公共卫生等30余个领域的1000多位专家成为首批成员。他们,也是疫情防控期间科普健康知识的主力军。

“我们出一次门诊,可能受益的只有几十人,但是如果做科普,受益人群会显著增加,而且科普的内容可以让人们反复阅读,人们的理解也会不断提高。”王荃说。

传递健康知识,不仅仅是政府和专家的事,普通人也可以做到。

今年春节,齐鲁工业大学不少学生利用返乡过年的机会,向家乡父老乡亲宣传防疫知识。他们制作了各种宣传海报,在微信群、朋友圈转发。“利用专业特长参与战疫,非常有成就感,防疫科普知识多转发几次,人们的防疫意识就会增强一些。”该校学生齐玮说。

把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人,也就把抗击疫情的信心和能力传递给了更多人,最终,把健康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。

来源:光明日报 编辑:赵鹏宇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X 关闭

X 关闭